更新时间:2021-10-28 17:22:13点击:
本网讯(李江卫)深秋的闽西,夜凉如水,寒意十足。但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浦梅项目部轨道车班组早已整装出发,来到“大黄蜂”内筹备班前预想会,这是班长杨道庄几十年从业生涯以来,雷打不动的作业标准。会议主要传达工作部署计划,并针对当日生产安排,核对运行揭示,进行风险研判,制定控制措施,明确作业分工。并认真细致做好路料加固检查,确保运行中路料不脱、不落、不窜,消除安全隐患,同时静候天窗时间和运行计划的下达。
计划下达后,他们驾驶轨道车向“水茜分相改造”的接触网施工现场运行。9月30日是浦梅铁路开通运营的节点,为了确保期到必成,多家单位在铁路一线阵地上交叉施工,这一趟跑下来可不轻松。轨道车司机严格执行运行标准和“十六字令”规定“彻底瞭望、确认信号、手比眼看、高声呼唤”,安全运行至作业区域。
在人声鼎沸和灯火阑珊中,轨道车驾驶员杨道庄、聂仁斌和作业平台上的接触网工默契地进行着配合,精准地停靠到施工点,吊车师傅徐文全神贯注地盯着作业地点,熟练操纵着起重吊车的手柄,或升降大臂或起落吊绳,依据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和自己的研判,不断地调整吊装状态。负责机械管理的杨德荣师傅也没闲着,他负责在作业中执行联防联控和隐患排查工作。几个人通力协作,确保生产作业安全有序。不一会儿,接触网供电线钢柱稳稳坐落、咬合到基础螺栓上,所有操作一气呵成……
这段时间里,他们需要在停靠站和作业区段不断奔波往返,克服持续熬夜鏖战、长途奔波疲劳、无法正常洗漱就餐等重重困难。既是这样,工完料尽后,轨道车班组没有因为通宵紧张忙碌而有丝毫的放松。靠着坚强毅力和坚定原则,他们在收车后还要对轨道车进行全面“体检”及保养,一番工作下来,早已天光大亮,全体机组成员们在“大黄蜂”上召开了收工会,总结当日工作,布置次日工作……
——这是轨道车班组抢攻水茜分相改移工程、打通浦梅铁路开通前最后关键控制性节点的一个写照。
尽职尽责勤赶考 四勤四多保安全
杨道庄是轨道车班组的班长,从事轨道车司机整整26年,更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一条路,一台车,一个岗位,一份恒久的坚守。职业生涯期间,工作中的他恪尽职守,始终将安全行车施工放到第一位。他以轨道车“两标”鉴定为切入点,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化要求进行作业,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,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做到“在岗一分钟,负责六十秒”。
“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”、“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”。1949年3月23日,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,即将出发时,毛泽东同志的话意味深长、历久弥新。作为党员,杨道庄喜欢将出车任务比喻成“赶考”。在他看来,“坚持真理、坚守理想;践行初心、担当使命;不怕牺牲、英勇斗争;对党忠诚、不负人民”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自己在岗位上不断坚守开拓的精神路标。
作为班长,为不断提高班组的成员业务技能水平,他为班组成员“定制”开展业务学习和岗位练兵活动,做到每周一学,每月一考,每月一练,帮助司乘人员重点掌握轨道车应急预案和故障排除方法,共同提高业务技能。他说:党的一百年,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,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,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,我们要从党史中吸取精神力量,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,将个人奋斗融入伟大祖国奋斗的一部分。
以扎实作风为轨道车“健体魄”
杨德荣有着30年机械维修和6年机械管理的经验。目前主要负责轨道机械的安全管理,有时也会兼职自己机械维修的“老本行”。
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从事机械维修期间,杨德荣一有空闲,就研究机车构造,熟悉电路图,揣摩操作要领,模拟各种故障并自检自修。同时,他还与同事们探讨车辆设备原理、应急处置知识,拆解组装车辆部件,结合说明书反复研究,熟悉掌握常见故障,看着图纸找设备,对着设备想原理。机械维修往往都是与异味重、油渍大的轨道车部件打交道。铁路运输安全没有小事,特别是对自己的“爱车”。有些损坏部件位于轨道车头底盘,维修员必须钻入车底才能进行检修。在狭小的空间中,一干就是几个小时。汗水和污渍混在一起,工作服不一会儿就能“染”成黑色。
“人可以咬牙坚持,但机械就不行,必须保证它的性能完好可靠。你对机车好,它就会加倍对你好。”杨德荣介绍说:“从事轨道车维修的,个个都必须是全能高手,就像现在的维修工李光彬师傅,不仅会检修内燃机车,还懂钳工、制动、电气知识、电焊等等技能。”